晴時多雲

〈財經週報熱門話題-會計師建議〉條件放寬 才能吸引企業掛牌與外資

2019/01/07 06:00

近年上市、上櫃IPO家數及籌資額

記者吳佳蓉/專題報導

對於去年(2018年)IPO(首次公開募股)表現,會計師認為「一則以喜、一則以憂」,喜的是家數谷底回升,憂的是籌資規模偏低。會計師建議,主管機關應設定籌資金額目標,或儘速明確定位資本市場特色,祭出相應彈性掛牌規則,並提高資訊透明度及國際化程度,以吸引海外台商、華商及境外資金。

每件IPO平均籌資3.9億 與中、港差距大

勤業眾信統計,去年上市、上櫃IPO家數60家,雖高於前年(2017年)的39家,但平均每案籌資金額3.9億元,僅略高於前年的3.8億元,只有2015年(7億元)的5成多。其中,去年台股規模最大的IPO案為「復盛應用」,籌資16.4億元,與港股最大IPO案「中國鐵塔」(2,234億元)、中股最大案「工業富聯」(1,220億元)相較,差距極大。

勤業眾信審計部營運洪國田表示,台灣IPO企業平均資本額約5億元、營業額約20億元,規模相對較小。不過,企業IPO看的不僅資本市場大小,也相當重視與該市場特色是否契合。

他指出,若中小企業就是台股的主打星,那就要積極打造適合的環境,建立自己的特色,並將眼光放向海外,除了海外台商,其實海外華商(華僑企業)不少也有意走向資本市場;舉例來說,有不少馬來西亞華商前往香港掛牌,台灣想吸引華商IPO,提升資訊透明度、提高國際化程度是關鍵。

安永審計服務部營運長涂嘉玲提醒,台灣IPO主力之一的生技醫療產業,同樣是港股欲吸引的對象。香港交易所去年4月放寬無營收、無獲利的新創生技公司上市,預期將對台灣產生磁吸效果,「據掌握,今年將可見台灣生技大廠在香港掛牌。」

彈性掛牌制度 避免新創、生技股遭磁吸

涂嘉玲建議,目前主管機關積極招商,但想要吸引企業留在台灣IPO,應深入產業,直接了解業者需求,不是說要為業者「量身打造」修法,但應順應實際需求讓法規彈性化;香港的作法就是如此,針對初期難以獲利的生技股,設計無營收、無獲利的掛牌渠道,以吸引潛力股上市。

她認為,台灣若想吸引營運形態較新穎的新創、生技股,法規彈性化也是必須思考的路。不過,投資一定伴隨風險,也需祭出配套,讓投資人在充分掌握風險前提下,提高對這類個股的接受度。

洪國田認為,主管機關在喊出掛牌家數目標外,也應重視對IPO籌資額或現金增資(SPO)目標的設定。此外,既然台灣資本市場對中小型企業較具吸引力,應想辦法吸納潛力股、獨角獸來掛牌,但生技、新創或新興的物聯網產業等,通常財務面表現都很難量化,不容易適用台灣以財務指標為主的掛牌限制,建議應改為更重視技術面或可反映未來潛力的條件指標,不要只以過去營運、獲利情形來篩選掛牌企業。

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

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 點我下載APP  按我看活動辦法

已經加好友了,謝謝
歡迎加入【自由財經】
按個讚 心情好
已經按讚了,謝謝。

相關新聞

今日熱門新聞
看更多!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
網友回應
載入中